查看原文
其他

《觉醒年代》主创人员今日走进复旦!跨越百年时空,两代青年对话

陈隽逸、王怡心等 复旦大学 2023-01-01





豆瓣评分9.3分!

被90后、00后们热捧的《觉醒年代》

主创团队要来复旦了!

消息一出,上个星期,

复旦的校园就开始沸腾,开始期待。

90秒,相辉堂的票被秒光。


在“五四”演讲三个篇章中,

第一篇章复旦的同学们拿《觉醒年代》做了开头。

《觉醒年代》,成为复旦党课、团课、主题活动的主角。

……


要问过去一周,

复旦校园的热词是什么?

《觉醒年代》当仁不让。


5月16日,

《觉醒年代》主创人员来了!

下午3点分享活动,

2点多,相辉堂前同学们就开始排起长队

等待入场。




1915年到1921年,是中华儿女的觉醒年代。《觉醒年代》穿越百年,带我们重温一代青年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血岁月。今天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大学,与师生深入对话,分享台前幕后,回望百年前光荣岁月,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宣言”。这是一场精彩热烈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迎接建党百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的鲜活实践。


1

焦扬:是流量时代的现象级好剧,期待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年轻人“心有所信“ 


“感谢你们在流量时代创作出了一部现象级的主旋律电视剧,吸引了这么多90后、00后,抓住当代大学生;感谢你们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教育时机,奉献了这么精彩的思政教材。”分享活动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相辉堂会见《觉醒年代》主创团队,并对全体剧组工作人员的精彩创作表示感谢。



复旦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焦扬说。“五四运动”上海第一钟,是邵力子在复旦校园敲响,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发动工人阶级支持北大,走出校门;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复旦植入红色基因;复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李登辉校长正是在相辉堂第一次确立复旦精神,那就是“团结、服务、牺牲”,血脉一以贯之。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中提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八个字。焦扬指出,《觉醒年代》这部剧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就是“心有所信“——不仅因为当年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青年“心有所信”,剧组在表演“心有所信”,也是因为主创团队的成员都“心有所信”。



“主旋律剧也可以是流量剧。你们创作了引发当代青年关注和热议的现象级主旋律剧作。这再次证明,当代年轻人信服真理、信仰真理,真理只要透彻,就能征服时代青年。期待你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年轻一代‘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2

三年半前开始谋划、340多个再造场景……总制片人刘国华揭秘《觉醒年代》不为人知的幕后艰辛


活动伊始,一段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介绍短片,将我们带回百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出品人、总制片人刘国华随后登台,分享《觉醒年代》的创作初心、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等。


他回忆筹备和创作过程时谈到,早在2017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就开始提前谋划,要为建党百年创作一部献礼剧。为把《觉醒年代》打造成一部精美的党史画卷,剧组三年半以前开始从红楼走向长城,从长城走向了一大会址,再走向红船。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刘国华坦言接到任务的时候感到“如履薄冰,抱定宗旨,唯有全力以赴,唯有尽善尽美”。因此,《觉醒年代》坚持守正创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尽全力做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


《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在细节上更是精益求精。刘国华介绍,剧组不惜财力物力,共打造340多个大大小小的场景,包括在一万米的大棚里按照1:1.2的比例搭建了北大红楼。“力求真实是我们创作时的基本态度。真实就是细节,我们要力争还原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谈及创作初心,刘国华表示:“《觉醒年代》的主题就是要告诉大家,一百年前,这些革命先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为我们中国人民寻找的这条路,没有错。我们就是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顶天立地地讴歌我们的党,讴歌我们的人民。”


对《觉醒年代》在广大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刘国华认为,这让曾经组织和参与创作这部戏的成员感到荣幸和骄傲,“更加深了作为文艺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以更好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好更多这样的作品”。


剧组还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通过这条热血沸腾的幕后花絮,来一睹为快!



3

张永新、于和伟分享选角、拍摄心路历程

张力奋、陈振新携《新青年》原件、陈望道胡适通信亮相


《觉醒年代》还生动再现了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全过程。老校长错把墨汁当红糖、品尝“真理味道”的故事,成为该剧经典片段之一。



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教师陈振新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剧中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在现场就《觉醒年代》拍摄过程及创作体会展开交流。


张力奋说,他以前从不追剧,但这次足足追了一个多月。当他得知《觉醒年代》主创团队会来到复旦时,给学校的第一个建议是要把今天的对话放在相辉堂,“因为这是复旦人的精神家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觉醒年代》的基调也更相符”。


张力奋称赞张永新导演把晚清到民国的这一段大众印象可能比较模糊的历史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话毕,他给主创团队一个真诚的鞠躬。


虽然是第一次来复旦,但张永新却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复旦真的是一个宝藏学校。”他对复旦同学的热烈欢迎表示感谢。



谈到接到这部剧拍摄任务时的感受时,他用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八个字。他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出一个带有中国精气神的作品,“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在其他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过呈现,免不了被比较”。


张永新至今保存一张含有31个名字的通告单,这张通告单上皆是非常有分量的角色姓名,每一个名字拉出来,都可以作为一部非常漂亮的历史剧,“可见这部剧的体量之重,它的深度、广度不允许我们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剧集一旦播出,会有很多的人会来考证其中的历史细节,“因此我们只有再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


谈到选角问题,张永新表示,形似和神似兼顾和平衡的问题,让选角变得极其困难,例如于和伟与陈独秀先生实际上并不太形似,在进行大范围的海选后才确定了演员阵容,“最后的标准是,演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我们想要的状态”。


得知六成以上的追剧人都是90后、00后,他十分惊讶。“假如我作为导演完成了一次创作,那么观众就帮我们完成了二次创作——我们作为创作者,与我们的观众是同频共振的,我们敬仰那个时代,观众敬仰的是那个时代的先辈,敬仰的是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他说。


豆瓣评分9.3分,张力奋却问导演有什么遗憾?张永新说,这部剧是他从艺20多年以来难度最大、分量最重的一部剧,可能以后也会是他自己重播最多的一部戏。如果要说遗憾,那就是很多的实景场面因为经费和制作周期问题没有实现。“但我们这部剧不是一个靠动作和场景取胜的戏,我们更要把精气神放在书斋内、编辑部、教室,这是思想流变的过程。”他认为作为创作者以一种比较鲜活的方式把一个个人物立起来,这就完成了创作者的本分。


谈到自己最大的感受,张永新引用一句网友评论:“只要今天的人记住你,你就永远活着。”“这个‘你’是意有所指的,指的是剧中的这些人物先辈。” 


 “形体形态上我与陈独秀先生不太相符,但是张永新导演说‘中国需要的是会塑造角色的演员,关键是内心的精气神’,所以我来出演陈独秀。“于和伟的分享赢得现场掌声。



于和伟分享了对于陈独秀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从中学课本上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这个名字挺“独秀”,但对人物并无细致了解;后来有了出演陈独秀的机会,于和伟查找相关资料,但由于两部剧需要出演不同时期的陈独秀,所以看的资料也并不相同,还是没有构成对于陈独秀的完整印象;直到这次,他认真地研读剧本,完整了解了人物的生平。


“看完他的资料之后,我从演员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物过瘾,独秀!”第三次扮演陈独秀的于和伟表示,自己终于完整认识了当年的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先生,感受到了他们的精气神、风骨、责任、担当。“这次创作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没有想到我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会得到这么多青年朋友的支持,特别感谢你们对仲甫先生的喜欢。”他说。



谈及陈望道与这段历史的联系,陈振新回忆了父亲1920年接受由陈独秀移交的《新青年》编辑权的往事,并展示了1921年1月15日陈望道先生寄予胡适先生的一张明信片。1920年的彼时,党的早期组织建立,《新青年》便成为了其机关刊物,陈望道先生负责编辑,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设立俄罗斯研究专栏,把从苏俄翻译过来的文章放进该专栏——即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化,而胡适不同意这样的做法,才有了这封陈望道寄出给胡适的明信片。


陈振新提到,自己第一次得知《觉醒年代》这部剧,实际上电视已经播到第41集。当时他接到一个同济大学老教授的电话。“他告诉我《觉醒年代》放到‘望老’了,他很兴奋、很激动,可见这部剧是年轻人、中老年人都很喜欢的剧。”



在41集、42集中,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参与建党、参与工人运动,他才知道自己眼中从中年样貌起始的父亲,青年时期是这个样子。“我其实也没见到过父亲这一面,我看到之后感觉我回到了青年的陈望道先生身边了。”


他还表示,当时父亲答应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上海主编《新青年》,到后来参与建党,现在来看其实是很有风险的。“在那个时代,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父亲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安危,从《觉醒年代》中我受到教育,先辈们为了我们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不能忘本。”



对谈最后,张力奋引用当年登辉堂开幕典礼上李登辉校长对复旦学生的一段话:“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服,你们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对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责任。”


4

“我们永远青春!”青年演员与复旦学子共同发出“青春宣言”


在《觉醒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徐徐铺陈,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等青年革命者形象深入人心。《觉醒年代》中高君曼的饰演者周显欣、邓中夏的饰演者查文浩,也分享了各自对角色的理解和拍摄感受。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剧中的邓中夏也是一个性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面试这一角色时,查文浩非常认真地写了人物小传,而这最终也为他赢得了扮演邓中夏的机会。回忆拍摄过程,查文浩表示,这也是跟着导演、主创以及各位主演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们年轻一波演员在这部剧中的成长,是对我们非常宝贵的礼物。”



《觉醒年代》热播后,查文浩收获许多粉丝,许多“00后”粉丝通过微博私信告诉他非常喜欢《觉醒年代》,“很多人三刷甚至四刷,每次都痛哭流涕”。


高君曼是《觉醒年代》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扮演者周显欣认为她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女性身上的烟火气”。这个角色让周显欣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我奶奶的经历与高君曼有类似的地方”。



周显欣认为,演高君曼最终还是演“人”,因此她尽量把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所经历和所积累的东西用在角色身上,把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自然地放到那个环境中去体验和呈现。


拍摄《觉醒年代》最大的收获是让她感受到,戏里面所有人,无论是学生还是伟人,其实都是青年,他们有爱国的激情,有青春的热血。“从陈振新老师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的都是青年,是这个国家的青年,我们有这种精神和心态,我们就永远青春。”


随后,复旦大师剧中陈望道的饰演者、国务学院学生范涛溢,青年谢希德的饰演者、护理学院学生陈玺竹,老年谢希德的饰演者、计算机学院教师王秦,与《觉醒年代》青年演员一起带来散文朗诵——《青春宣言》。



青春!青春!如惊雷振聋发聩

唤醒最朝气蓬勃的青年之火苗,熊熊燃烧

看,青年们血气方刚

听,青年们觉醒呼喊

那是青春的力量

是民族的觉醒


掷地有声的青春宣言,诵出复旦的青春学子继承的光荣与理想,诵出复旦学子以青春之志乘风破浪的坚定信念!


活动尾声,主创团队们一同登台,回答了复旦师生们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面对“出于何种考虑做出剧中父子送别,陈氏兄弟英勇就义的蒙太奇片段”的提问,导演张永新回答道:“这用专业术语叫闪切,好像父亲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时空在那一刻被压缩了,我们好像是看到了27、28年时候的延年烈士和乔年烈士,又好像是看到了父子惜别那一刻感情的碰撞。”张永新感叹,这种支持着一个少年宁死而不悔的精神,当和平时代的后人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文案去阅读时,也许不能体会到百年之前的状况,作为创作者,他有责任把先辈真正的伟大与人格拍出来。


被问及演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场戏时候最深的感悟时,于和伟回忆:“相约建党这场戏,我希望他能够嚎啕痛哭,我把最重的情感放到这场戏里。我觉得这是整个戏最核心的表达。”于和伟认为,陈独秀在看到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景象时,就应该是号啕痛哭——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那个时候我好像就是他(陈独秀),演员最幸福的,就是在进行角色塑造的时候,寻找他,靠近他。”


主创团队们及陈振新对复旦学子送出寄语:


“今天来到复旦感受很深,感受到了复旦的青春,我就祝福一句话,奔跑吧,新时代的复旦学子,担起你们的责任,扬帆起航!”


“我用剧中和伟老师扮演的陈独秀先生的一句台词来表达我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国是我们的中国,我们自己人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祝愿复旦的优秀学子好好学习,学好本事,肩膀头担责任,为国家为民族去做出贡献,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


“我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坚定我们的理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在我们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学好我们该学的本事,我与你们共勉。我要从身体走向灵魂,和你们一起同行!”


“我想借西方历史学家有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要学习我们国家的历史,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过我们前辈走过的接力棒,继续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富强,更加美好。”


“在这里,作为年轻的一辈,和诸位复旦的学习们一起,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共同努力,书写好觉醒年代的续集。”


“我就讲一句老话吧,老校长对学生的希望:在那个年代,就是四个字,又红又专。他自己就是这样要求自己,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我想了一下,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好的本领为国家服务,有好的思想爱国。我们那个年代总理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怎么样才能为人民服务呢,你想为人民服务是一方面,但是还要有本事,教你做什么你做不了,那就不行。”


“我也通过这部剧才开始更学习了历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青年一定不是一个岁数,他一定是一个精神头。”


“我百度了一下复旦的名字,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我觉得复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精华,希望你们能把对觉醒年代的热爱传给更多的人。”



活动最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韵合唱团,复旦大学校友会蓝精灵合唱团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以及复旦大学校歌,用歌唱的方式庆祝建党百年。复旦师生代表与主创团队互赠礼品并与全场观众合影留念。



百年传承,如今到我

复旦青年不忘觉醒初心

与党和人民同向同行

传承“宣言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

坚定理想信念

矢志追求真理

奔赴下一个光辉百年!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陈隽逸、王怡心、王语晴、殷梦昊


摄       影


成   钊


视       频


周哲钧、周子欣


海报及影视片段


《觉醒年代》剧组


责       编


殷梦昊、王玥


编       辑


李   玲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